http://ny.stgloballink.com/pic/200909/t20090923_1131939_1.html
本文摘自《中國企業家》,原標題是《李開復開始“野蠻生長”》,全文如下:
李開復吐露了心聲:“我不想再有老闆了!”自己是自己老闆的李開復離職創業最大的風險就是他自己
內部員工眼裏的李開復是一個好老闆。去年11月,他去印度出差,經過20小時的轉機飛行,他到達班加羅爾機場才發現秘書忘了給他辦理印度簽證,折回北京後,他沒對秘書發火,只是告訴她“下不為例”,秘書自己倒是哭得難以自持,一直耿耿 於懷。為化解秘書的愧疚,李開復幾天之後在出發去崑崙飯店參加會議前,故意去問秘書,“請問崑崙飯店的簽證幫我申請了嗎?”大笑之後,是下屬被化開的心結。技術人員眼裏的李開復是個懂得工程師文化的管理者,他最經常對工程師說的一句話是,“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另一句話則是,“你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我可以幫助你的?”一位高管和兩個普通谷歌工程師都想到做音樂搜索卻得不到其他人支持,他們去找李開復,李對這個產品也很疑惑,但是他說,“如果你理解了其中的困難之後仍願意投入,那我就支持你。”後來音樂搜索成為谷歌的一個重要產品。
這樣一個人有一天突然離開谷歌創業時會發生什麼情況?
第一、他的秘書堅定地要跟他走,他答應了。其他人也提出想跟他走,他婉拒了,因為留在谷歌的待遇更加優厚。
第二、工程師們對其趨之若鶩,在李開復宣佈離職創業的當天,創新工場收到7000封求職信。
第三、媒體對李開復創業的報道鋪天蓋地而來,即使是平日裏最尖刻的評論者,對於李開復此次的辭職創業也只是提出善意的提醒。
第四、還有比這更完美的辭職創業案例嗎?
上一次李開復辭職同樣轟動全球,李開復也因此成為媒體封面人物,但那不是他的個人意願,當時的李開復只是微軟和谷歌這兩大巨頭之間鬥爭的夾心餅。
在9月5日離職消息洩露之前的兩周,李開復每天晚上3點會醒來上網,除了查收投資人的郵件,更重要的事情是“看看網上有沒有負面新聞,消息有沒有洩露出去。”李開復顯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這次離職充滿了危機。”他感嘆,隨後他反問,“你不覺得嗎?”
外界當然不會有這樣的感覺,翻閱各種媒體鋪天蓋地的對李開復的評價,使用的“最負面”的一個詞彙也只是“爭議”,而所謂“爭議”,不過是暗指李開復善於經營名聲,乃至有些炒作成分。李開復愛惜名譽眾所週知,在谷歌中國幾年,谷歌不時遭受明槍暗箭,最讓李開復難以釋懷的是對他個人私德的惡意攻擊,例如谷歌公司一次集體晚交個人稅款被演繹成“李開復逃稅”,這樣報道讓他“很受傷”。很難指責李開復愛惜名譽有什麼過錯,李開復經常去大學演講,如果事關谷歌的推廣和招聘,相關費用由公司支出,如果只是個人性質演講,他會自己承擔費用。
李開復對個人品牌的小心呵護在他自立門戶時收到了回報。他的創業計劃5年耗資8億人民幣,當他拿出自己的創業計劃時,風險投資商中經合集團立刻同意了投資入股,認識了8年的朋友,鴻海集團郭台銘也成為了李開復創業項目的最大股東,據說鴻海向李開復的創新工場投資了500萬美元。
郭台銘甚至是李開復創業的一個重要推手,2009年他們溝通的一個重點是網際網路。在過去,製造業大佬郭台銘的思路是“硬的才是大生意”,軟體、網際網路不是大生意。2009年5月,郭台銘甚至專門跑到北京找李開復聊Google的商業模式跟文化,“我都不是很確定軟體跟網際網路到底能不能賺很多錢,這次我相信了。”郭台銘曾經問李開復,你會不會出來開這樣一個公司,我很想來支持你。
李開復又去找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YouTube創始人陳士駿以及新東方集團董事長俞敏洪時,也得到了他們的投資支持。柳傳志提了個問題給李開復:你把創業者跟創業想法分開了,會不會讓他欠缺激情?李開復做了一個簡要的回答。一個月時間,李開復已經湊齊了前期所需的2億元資金。
【李開復說:“這次離職充滿了危機。”】
採訪結束時,我們問李開復:“在你職業生涯中,哪一次是你最凶險的一跳?”
李開復說:“還是微軟那一次。”
但是,李開復的創業一跳,最“凶險”考驗在後面。
李開復從2008年夏天開始考慮結束自己的經理人生涯,從一個大學教師,到加盟蘋果、SGI、微軟,並最終成為谷歌的全球高級副總裁,李開復的職業經理人之路在谷歌已經走到了最高點。但是在度過開創谷歌中國的激情時期後,在谷歌的最後一年李開復萌生退意。與微軟一樣,谷歌在中國的商業運作被諸多政治因素所影響,而谷歌在全球的一貫做法又與中國當地的政策有著種種衝突,這導致谷歌在中國動輒被罰,微軟在中國受挫之後,比爾·蓋茨和鮑爾默還不時前來中國修補示好,而谷歌公司的兩位創始人布林與佩奇至今尚未踏上過中國的土地。
他最初的選擇毫無懸念,像許多職業經理人那樣籌集一筆基金從事風險投資,就在他快要找到投資人的關口,雷曼兄弟轟然破產,計劃中的風險投資基金頓時沒了下文。不與谷歌續約又不去做投資,擺在李開復面前的路剩下三條:去另外一家跨國公司,去民營企業,去創業。
這四條路徑也是“打工皇帝”唐駿眼中的明星CEO的關鍵退出路徑,甚至是“一種無奈”,唐駿向《中國企業家》解讀說,去跨國公司,“你必須要比原來的企業好一點,職位要稍微高一點,一般都是很難。關鍵是,你是微軟的,到IBM還不一定做得來,IBM還不要你,HP的你到微軟來,微軟也不一定要你,這個很尷尬。”
去民營企業,唐駿說,“民企的道路是非常坎坷,艱難,而且是很不容易,不是一般的水土不服,會有很大的差異,不能叫落差,巨大的差異。”
去創業,唐駿認為,“這是最艱難的路徑。要做出一個三到五家的相對來說有那麼一點點小成功的公司,是很難的一件事,也許一家都做不了。難題在這個公司是不是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是不是可盈利的商業模式,是不是可複製的商業模式。”
選擇最險那條路的李開復在拍攝照片時,向我們吐露了心聲,“我不想再有老闆了!”
他想過用一小筆資金從事天使投資,這是因為他看到美國科技創業公司有40%的投資來自天使投資。美國矽谷的創業模式是建立在一個資訊流暢、人脈資源豐富的環境之下,“因為聰明人都認識聰明人,很開放,願意分享資訊,有Idea找一個VC,有人幫你牽線,你自己牽線,一下就拿到錢”。而“中國人相對比較不願意分享資訊,我有好的點子,我不告訴你,我認識好的人,我自己留著,我不介紹給你”。
不過李開復並不甘於做單純的天使投資人,“可以說周鴻、雷軍,或者鄧鋒在扮演這個角色,李開復加入這個行列。但是從三個天使變成四個天使,幫助不大。”他想,“能不能規模化天使?”
今年6月,李開復在住院的時候回想自己這一生,“哪些時代我最快樂?”得到的答案是“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創造Google中國的時候,還有就是創建微軟研究院的時候,這兩年是我最快樂的時候。” 於是他想到了做“一個公司是我永遠在創造公司。”
兩者結合,他決定做一個創新工場,批量製造創新公司。而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和資訊技術行業是創新工場重點關注的項目。
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就像是一個科技公司和天使投資的混合體,他自己稱其為“有組織的天使投資和創新產品”,在這個平台上,李開復的任務是“整合”,“我分別要來優化好的想法,好的創業者,好的工程師。”他說,一旦項目孵化成熟,創新工場將會對其投資,並且將整個團隊剝離出公司,獨立出來的公司可以接受風險投資走上市的道路,也可以被出售給其他公司。
這種模式可以充分發揮李開復在高科技項目上的管理經驗,各種資源整合優勢,正如他在谷歌所做的。不過這個看起來理想的模式目前看來也有著明顯缺陷,例如提出項目的人最後未必是項目的主導者,這顯然會傷害創業者的動力。還有,在創新工場平台上的創業者並不需要自己投資資金,相反,他們還能在創新工場裏拿到一筆足夠生活所需的工資,這樣會不會導致創業者的潛力得不到足夠的激發?“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李開復回答,“我覺得可以讓他出錢,但是我覺得要看個人的經濟狀況。”創新工場的模式還有很多盲點,李開復並非沒有看到,“我也可以考慮,但是這是未來的,現在什麼都考慮的話,我就沒有時間做事情了,其實就是說什麼事情都要理解一個道理,你不可能一網打盡。”他說。
這些問題並不真正值得擔心,商業模式的調整空間很大。最大的麻煩其實在於,李開復這個模範職業經理人,能夠在自己創業時找到狼性,有足夠“狠”勁嗎?
“節省、拼命工作,你也可以把它當做一種狠。”李開復回答。他舉例說,當初在買創新工場域名時,對方開價2600美元,就是這個看起來完全可以接受的數字,李開復最後硬是把價格砍到了1000美元。公司的辦公場地也是他自己去談判。“我找回了我的激情。”他說,“過去的一個星期左右,我每天只睡四個小時,但是我一點都不累。”
接下來,他用一長串排比句展示了自己“狠”的一面,“我能不能把表現不好的人Fire(開除)掉?毫無疑問,過去我也可以。我能不能做一些不道德的事去欺負競爭對手?這個我不能。我能不能比較本土化的去做事情?我絕對可以。我會不會拼命工作,然後要求員工也拼命工作?我會。我會不會拍桌子罵人?我不會。但是我會不會用很嚴格的標準去告訴員工,你如果達不到這個,會有嚴重的後果?這個我會。”
曾經創業過的唐駿,這樣看李開復的創業大敵,“最大的敵人是他自己。中國不缺市場,中國不缺人才,但是中國就是缺真的可能把握市場機遇的這些人。”
自己買域名、自己租場地、親自給工程師買盒飯,李開復從來沒有挺起身段擺譜,但他能像中國的創業者敏銳發現、野蠻生長嗎?
“其實我們的賭注就是我能看得清楚那些工程師、創業者和想法,然後我能把他們撮合在一起,這個是很少有人能比得上我的。”他說,“同時我也承認那種過度野蠻,尤其下三濫的事情,可能是我比不上其他人的地方,我希望前者比後者遠遠更重要。”
不過他話鋒一轉,“我可能能做的那些野蠻的東西,超過你的想像。” (本文摘自2009年第18期《中國企業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